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揭秘核心原理: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如何实现现场制氯?

揭秘核心原理: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如何实现现场制氯?
更新时间:2025-10-30      阅读:9
   在水处理、消毒和杀菌领域,安全、高效且经济的消毒剂供应至关重要。传统的液氯或成品次氯酸钠溶液运输和储存存在安全风险和成本压力。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Electrolytic Sodium Hypochlorite Generator)作为一种“现场制氯”(On-Site Generation, OSG)技术,因其安全、便捷和原料易得等优势,正被广泛应用。那么,这种设备究竟是如何将普通的盐和水转化为强力消毒剂的呢?让我们深入探究其核心工作原理。

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

  一、核心反应:从食盐到次氯酸钠

  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的核心在于电化学反应。它利用直流电(DC)通过特定的电解槽,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NaCl)分解,并最终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钠(NaClO)溶液。整个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原料准备:盐水配制
  首先,将工业级食盐(精制盐)溶解在自来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通常为3%-5%)的饱和或近饱和盐水溶液。这一步是整个过程的基础,盐水的纯度会影响电极的寿命和产物的纯度。
  2、电解过程:核心化学反应
  配制好的盐水被泵入电解槽。电解槽内部由阳极(Anode)和阴极(Cathode)组成,中间通常有隔膜(如离子交换膜)分隔,以提高效率和产物纯度。
  - 阳极反应(氧化反应):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盐水中的氯离子(Cl⁻)在阳极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氯气(Cl₂)。 2Cl⁻ → Cl₂ + 2e⁻
  - 阴极反应(还原反应): 同时,在阴极,水分子(H₂O)获得电子,被还原生成氢气(H₂)和氢氧根离子(OH⁻)。 2H₂O + 2e⁻ → H₂ + 2OH⁻
  3、化学合成:次氯酸钠的生成
  在无隔膜或特定设计的电解槽中,阳极产生的氯气(Cl₂)会立即与阴极产生的氢氧根离子(OH⁻)以及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次氯酸根离子(ClO⁻)和氯离子(Cl⁻)。
  - Cl₂ + 2OH⁻ → ClO⁻ + Cl⁻ + H₂O
  次氯酸根离子(ClO⁻)与溶液中的钠离子(Na⁺)结合,最终形成我们所需的消毒剂——次氯酸钠(NaClO)溶液。
  - 整个过程的总反应式可以简化为:
  NaCl + H₂O + 电能 → NaClO + H₂↑
  4、产物与副产物
  - 主产物: 次氯酸钠(NaClO)溶液,即我们所需的消毒液。其有效氯浓度通常在0.6% - 1%之间,可直接用于投加。
  - 副产物: 氢气(H₂)是电解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气体。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设备必须配备氢气安全排放系统(如稀释风机、排空管路),确保氢气浓度远低于爆炸下限(4%),这是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
  其他: 反应后剩余的盐水(含未反应的NaCl和生成的NaClO等)会与新生成的消毒液混合排出。
  二、系统构成:不仅仅是电解槽
  一个完整的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系统通常包括:
  - 软水装置: (可选但推荐)去除原水中的钙、镁离子,防止在电极上结垢,延长电极寿命。
  - 溶盐罐与盐水调配系统: 用于溶解盐并配制标准浓度的盐水。
  - 电解槽: 核心部件,内含电极组(阳极多为钌铱涂层的钛基材料,阴极为钛或不锈钢)。
  - 整流电源: 将交流电转换为电解所需的低压直流电。
  - 储药箱: 储存生成的次氯酸钠溶液。
  - 控制系统: PLC或微电脑控制,实现自动化运行、参数监控和安全联锁。
  - 氢气排放系统: 确保氢气安全排出。
  三、优势与应用
  1、安全:避免了运输和储存高浓度氯气或次氯酸钠溶液的风险,现场生成低浓度消毒液,本质更安全。
  2、经济:原料仅为盐、水和电,长期运行成本低于购买成品消毒剂。
  3、便捷:实现消毒剂的按需生产,无需大量库存。
  4、环保:减少了化学品运输带来的碳排放。
  5、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市政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医院污水消毒、游泳池水处理、食品饮料行业、以及船舶压载水处理等。
  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的本质,是利用电能驱动食盐水发生电化学反应,现场、即时地生产出消毒用的次氯酸钠溶液。其核心在于电解槽内的阳极析氯和阴极析氢反应,以及后续氯气与碱的化学合成。
电话 询价

产品目录